数字赋能刻字艺术 智能循证习作精批

作者:郭旭 来源: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外国语学校 发布时间:2025-06-25 08:56 阅读次数:118

2025年6月24日,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外国语学校隆重召开 2025 年度区级课题开题论证会。本次活动围绕《AI 助力 “刻字艺术” 非遗文化传承的实践研究》(区级名师专项课题)与《AI 赋能小学生习作精准批改的循证研究》(区级一般课题)展开,汇聚教育专家与科研骨干,共探 AI 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

本次论证会邀请到多位教育领域权威专家: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成都市委组织部“十大优秀教育人才”,成都市教科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大数据与监测评估所所长,小学语文和书法教研员罗良建;成都大学副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客座教授,美术教育硕士,现为四川省楹联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委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成都市教育学会理事,成都市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委会常务副会长蔡育坤;中国少儿版画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青少年宫美术学校副校长,全国美术教学工作室联合会副会长,四川省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成都市教育学会美术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闫华;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双流教育信息业务系统科学研究院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双流区教育学会秘书长,双流区教育科研带头人,双流区特级教师,双流区优秀青年教师,双流区十佳教育科研工作者,成都市优秀研究人员、成都市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成都市课改优秀通讯员,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易恩。会议由秦一老师主持,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外国语学校书记、校长周晓玲、分管科研副校长梁琴、相关课题的负责人及两个课题全体成员参加。

会议伊始,主持人秦一老师热情致欢迎词,并依次介绍到场领导、专家及参会老师。

随后,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易恩宣读课题立项通知书。

美术课题组的研究聚焦AI技术与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旨在通过智能工具破解刻字艺术传承中的难题:以AI科普工具打破知识认知障碍、借AI创作平台激发学生童趣创新。课题创新“基础—拓展—融合”三级课程体系,目前已依托学校AI智慧工作坊完成前期实践,包括区级教研课展示、AI辅助书法教学专题讲座等。论证会上,课题组同步提出“AI创造力局限”“跨学科融合复杂性”等研究困惑,期待通过人机协同机制与多学科协同工作坊推进后续探索。

语文课题组:本课题紧扣人工智能教育政策,聚焦传统习作批改效率低、评价粗放等痛点,借助AI技术实现习作精准批改。研究将以循证为路径,收集多维度数据,探索人机协同批改模式,旨在通过解决“批不动”“批不准”“教不优”等问题,精准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其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素养,同时助力教师优化教学,推动习作教学从经验走向循证,切实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与语文教学变革。

课题项目组依次作课题汇报,专家组老师对两个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提出了一些肯定和建议。

蔡育坤老师从核心概念的界定、细化;课题研究的范围;如何利用好AI工具抓重点信息这几方面对美术课题组进行提问,课题组成员现场答问。

闫华老师肯定了美术课题组研究本课题的价值;也对刻字艺术进行从书法、篆刻、平面构成、色彩关系、立体构成、文字学的简要介绍;同时闫老师也对课题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如本课题主要关注的是刻字艺术的创新性还是非遗传承;艺术创作中的材料、技法、手段如何根据小学的学情进行创新;另外闫老师也对于课题实施的研究方法、学生作品创作的情感问题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罗良建老师援引《截竿入城》《郑人买履》《盲人摸象》等经典寓言挂故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语文课题组展开指导。他指出,在 AI 时代需警惕 "截竿入城" 式的思维僵化,应突破传统框架束缚,学会以 AI 技术赋能教学创新;避免 "郑人买履" 般的墨守成规,要善用 AI 资源拓展认知维度,在数据提取与智能分析中挖掘课题研究的现实价值;杜绝 "盲人摸象" 的片面认知,通过系统化的 AI 数据读取与整合,精准定位课题的核心意义,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辅助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智慧工具,推动课题在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之间寻求创新突破。

易恩老师提到国家政策大力倡导教育数字化转型,课题需紧跟政策导向,充分利用 AI 的大数据分析等功能来做好课题研究;同时也要提高站位,精准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提高课题研究的精准度。对于美术课题组,易老师在肯定其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也对课题在研究对象的指向性,课题的目标、内容、措施、成果的逻辑关系方面也给出诸多建设性意见。她强调要精准阐释 “AI 助力” 等关键概念,明确 AI 在刻字艺术传承中从创作构思、技法呈现到作品传播各环节的具体作用边界,避免概念模糊导致研究方向偏差。

会议尾声,课题负责人周校、白主任高度凝练专家指导精髓,围绕核心问题导向,梳理并明确了后续研究计划与实施路径。未来将锚定 AI 赋能教育的关键方向,细化任务分工,稳步推进课题研究,力求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果的双重突破。

本次论证会以 AI 技术为桥梁,将非遗文化传承与学科教学改革深度结合,为教育科研提供了 “技术赋能传统、数据驱动教学” 的新思路。学校将以课题为抓手,推动 AI 在教育场景中的落地应用,助力师生专业成长。


Baidu
map